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每個家庭都有「不能說的秘密」。這秘密若平和理性地公開提出,讓家庭成員討論,家庭文化就有重塑的機會。若否,則會一代一 代傳承下去。
家庭互動是種動態平衡,很難長期靜止不變。如何在「不穩定中求穩定」、 「讓家家難念的經可繼續唸下去」,試試以下方法:
【釐清角色定位。】
女性在核心家庭中常同時扮演:
「(孩子的)媽媽」、
「(先生的)妻子」、
「自己」三種角色、
在折衷家庭會身兼:
「媳婦」、
「嫂嫂」 角色。
回到原生家庭身兼:
「(自己媽媽的)女兒」、
「(自己妹妹的)姐姐」角色。
想同時扮演好每種角色,一定要先釐清角色的「順序」。隔代教養發生意見不同,先想好自己選擇當「好媳婦」還是當「好媽媽」。若難兼顧,只好選優先順序的角色。
【多向朋友尋求情緒支持,而不是向朋友尋求建議。】
面對家庭議題,「在夾縫中求生存」,向朋友訴苦尋找情緒出口,這是人之常情。然而許多朋友表達關心的方式是「拼命給建議」,聽者只聽到好似朋友數落「自己怎麼做怎麼錯」。
尋找願意傾聽的夥伴:不任意評論、一起涵容負面情緒。只能熱烈聊天,越嗨越好的是普通朋友、能夠沉默以對或共享靜謐的,才是心靈交流 的好友。
【模仿大家庭。】
少子化是社會事實,我們能做的是加強橫向連結。家裡的孩子少,就積極替他多找些固定的玩伴。小時玩伴長大就變成好夥伴。
固定聚會、保持連絡,模仿大家庭,平時又在各自家庭裡,不會互相干擾。取「大家庭優點」、彌補「少子化缺點」。
【增加社區資源連結。】
人多好辦事,過去靠家裡面叔叔、阿姨幫忙。現在核心家庭,平常沒跟親戚往來。這時將重心轉移到社區:社區裡鄰里長、社區活動要多參與。緊急狀況如醫療保健等要平時熟稔,避免急病亂投醫。
凝聚社區共識、願意花時間聯繫、以社區共同照護的概念,讓孩子們在社區安全網內平安長大。
—
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